我學小提琴的經過(上)

開始學琴

在我小學二年級開始的時候,看到電視上有演奏小提琴的節目,不知道為什麼就很想要拉小提琴,跟媽媽吵了一陣子之後,媽媽先讓哥哥學,等到下一個月才買了我的琴讓我去上課。

開始上課的時候才發現小提琴比想像中困難,一開始有點鬧脾氣不想學了,爸爸看到這種情況就把小提琴藏起來,過了幾天我才在床底的深處找到,從此以後再也不敢有不想學的念頭。

哥哥是一個做什麼事都非常認真的人,爸爸說當時會給哥哥先學,是因為哥哥看到學校音樂課本上教到小提琴這個樂器,因此覺得回家也要學才行。哥哥當時是小學四年級,每天都會自動自發的練琴,因為看到哥哥在練琴自己也不敢偷懶,而且晚上睡覺的時候,哥哥都會一邊聽筱崎教材的示範錄音帶,因為我跟哥哥分上下層睡,所以每一首教材裡面的曲子,都事先聽得很熟,因此練習起來都很順利,不但能避免很多錯誤的發生,而且上到喜歡的曲子,也會覺得特別的期待。

換老師

一開始媽媽在家附近的音樂教室找老師上課,中間換了2-3個老師,到了小學五年級左右,因為學習的狀況還算不錯,爸媽也覺得可以栽培,在音樂教室老闆的介紹下,找到當時剛回國不久的演奏家蘇顯達。

這是我第一次到老師家上課,當時老師家住在天母圓環附近,我家在民生社區,每次上課爸爸都要開車花大約1個小時的時間開車載我們過去,當時還沒有捷運,從台北到天母的交通並不是很便利。天母當時很繁榮,路上總是擠滿了人,特別是麥當勞每感覺隨時都是客滿的狀態,我總是上星期六早上10或11點的課,爸爸會在我們上課的時候去買麥當勞,等我們上完課的時候,就在車上吃著麥當勞回家。現在回想起來,每次上課都是大費周章全家總動員,但在當時學習音樂的風氣很盛,有更多每星期都從南部坐火車上來拜師學藝的學生,跟他們比起來,就會覺得不算什麼。

第一堂課蘇老師先聽一次我拉當時正在練習的曲子:巴哈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的第一樂章。聽完之後重新練習右手的拿弓姿勢和運弓動作,也在後續的幾堂課之中,把左手的抖音,從分解動作開始重新練起。

跟蘇老師上課最大的差別是,老師的要求非常嚴格,音準跟音樂性的要求大概都希望能跟CD聽起來一樣,另外作業比以前多也很難很多,每次上課要有四個課本,一個是小野安娜(音階),一個是賽夫西克op.2(左手指法的練習曲),一個是馬沙士(左右手指法弓法的綜合練習曲)以及一首曲子,這樣的作業我大約每天都要練習3個小時左右。

蘇老師上課是很有耐心又認真負責的,一定會把所有的作業上完才下課,因此上課一定會超過一個小時,通常大約是一個半小時左右,也因此每次去上課的時候,有時要等前面的學生半小時到一小時的時間才輪到我上課。

隨著練習的作業越來越難,練琴的壓力越來越大。一個困難的段落可能練了很久感覺有好些了,但是第二天又要重頭來過一次。沒有累積的練習效果是非常挫折的,好像努力是沒有意義的。當時老師會有感而發的說,練習是一件很孤獨的事情,因為沒有人可以幫助你,你必須自己面對自己,而且不管平常練得再怎麼好,上台有一個錯誤,人家不會在乎你有多辛苦的練習,因此演奏家的練習是永無止盡的,以確保上台的演出是完美的。

對一個小朋友來說,這些話是過於沉重的,有一陣子越來越不喜歡練小提琴,反而變得比較喜歡上鋼琴課。鋼琴課從來都沒有請過假,就算第二天要月考也是一樣,每次都帶著期待的心情去上課,而且上課都覺得時間過得很快。

鋼琴課

我學鋼琴的時間算晚的,大約在小學五年級的時候開始,會學鋼琴是因為覺得要跟蘇老師上課,需要具備樂理基礎,而要學樂理,就要學鋼琴。

媽媽在原來的音樂教室找了鋼琴老師,上鋼琴也上樂理課。我學鋼琴算是很快的,因為小提琴具備了一定的程度,鋼琴從頭學起相對簡單,學一年多老師就讓我練習蕭邦的夜曲。鋼琴老師對我很好,對我的期望也很高,有一次我生日的時候,她買了10幾捲的小提琴的錄音帶給我,還有好幾本世界著名的文學作品像是《基督山恩仇記》《地下室手記》《雙城記》《罪與罰》等等…。我平常不過生日,也從來沒有收過這樣的生日禮物,由於我的個性有點遲鈍,當時並沒有特別的高興或者感動,也是因為些東西對一個小學生來說其實點深奧,一直到好多年之後,我才逐漸了解這些東西的價值和老師當時的心意。這些鋼琴老師對我的影響,也一直影響到我後來教學生的方式。

鋼琴課才上一年多,因為老師大學畢業出國唸書,我也因為升上了國中,課業比較重就把鋼琴課停下來。我雖然也喜歡鋼琴,但是到頭來還是會花比較多時間去練小提琴,我對小提琴有一種莫名的執著,有時候會覺得學不起來還是放棄好了,但是放棄又覺得可惜,就這樣一直在小提琴的路上走走停停的。

小提琴課一直上到國中二年級,國三因為要準備聯考就停了一年。當時覺得練小提琴的壓力很大,所以停課的時候反而覺得比較輕鬆,平常也不會想要把琴拿出來練習,就這樣一整年都沒有碰琴。

考完聯考之後,有一天想起了小提琴,很久沒碰琴的感覺很奇怪,既熟悉又陌生,像夢一般地模糊。我照著記憶中的方式操作小提琴,但是發出來的聲音跟想像差距很大,手也不聽使喚,但是也不怎麼在意,就這樣按照遙遠的記憶去拉奏,拉著記憶中熟悉的曲子,大約過了一個星期左右就差不多回到原來的水準。

高中時期

高中很幸運地考上了師大附中,因為我只有高過錄取分0.3分(好像是585.8,綠取分是595.5),所以差一點點就會到另一所學校去。師大附中有音樂科班,而且是第一志願。當時我覺得音樂班的學生都像鬼一樣厲害,我去聽高三的畢業音樂會,曲目都是柴可夫斯基、西貝流士的協奏曲,對我來說是遙不可及的曲目。我常常趴在走廊的陽台上看到在樓下揹著琴走去音樂館上課的同學,感覺到很羨慕。學校雖然也有音樂愛好者組成的室內弦樂社團,但是一開始我參加熱舞社。不過幾個月之後為了想練琴,還是跑去了弦樂社。

一開始我以為會有音樂班的學生在裡面,但進去後才知道全部都是普通班的學生,大概是因為音樂班同學平常都在練習樂器,因此下課的時候會想要做不一樣的休閒活動。到了高二社團幹部改選的時候,我被選為樂團首席,也是音樂總監。

音樂總監在社團中的工作是要安排練習曲目還有進度,也要帶領大家做合奏的練習。在樂團的練習前必須做很多事前的準備,像是把要音樂聽熟,做不同的版本的分析比較,樂譜也要先練好,小提琴的一二部都要練,中提琴、大提琴雖然不會拉但是也要熟悉,還要幫大家先寫好弓法或指法,並指導分部的練習。

這一個階段的過程對我來說很重要,我想我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學習自己如何練琴,因為這些功課是自己決定要做的。

在高二的時候,有一位大約大10屆的學長張鎮洲來到社團。他新開了一家琴行在學校附近,因此來做一下宣傳。張鎮洲是一位傳奇人物,以前曾參加一個電視音樂比賽節目「五燈獎」,得到南胡項目的五度五關。


但其實他是學小提琴出身的,只是在高中的時候跑去參加國樂社拉南胡。他的小提琴拉得很好,算是什麼技巧都會了。他說曾經有個機會去參觀帕格尼尼大賽,看了很多錄影影片,利用慢動作的播放,讓他看出很多技巧的訣竅。

當天他為我們社團的同學講解了很多小提琴技巧,只是靠著思考方式的改變,原本很困難的段落,突然間變得容易起來。我漸漸感覺到思考方式與技巧的關聯性,對於我的小提琴這輩子大概到這裡的想法,又燃起了一線希望。

在高三那一年,我參加台北藝術大學劇場設計科系的獨立招生,因為在高二的時候曾經幫一位後來考上北藝大美術系美術史組的口琴社學長沈雕龍所舉辦的口琴獨奏會做過小提琴的伴奏,他想把我也拉到北藝大去,可以繼續組團表演。本來我也是要考美術系美術史組的,但是看到招生簡章中有設計科系,雖然從來都沒有聽過這個科系,而且他當時還只是第二屆,但是只考類似智力測驗的術科,連美術史的也不用準備,我只是想到如果考上就有國立大學可以念,因此毫不猶豫就報名了。

北藝大在四月就放榜了,當時沒有太多人參加,因此好像沒那麼難考。因為不用參加大學聯考,我想要練習梁祝,正好可以趕上社團6月初的成果發表會。當時我想要找蘇顯達老師來學這首曲子,但是老師正好要出國,我找到不久前也演出過這首曲子的東吳大學黃維民老師,終點費是3000元,我一共上了三次課,我想四次就超過一萬了。當時我只是針對一首曲子上短期的課程,並沒有上其他的音階或練習曲。

黃老師對於技巧的解釋和表達能力都還不錯,很快就可以讓我了解一些樂句的表現和弓法該如何應用。不過他的上課時間很準時,一個小時的時間控制的剛好,下一個學生就進來了。剛開始有些不習慣,相較之下蘇老師讓人比較沒有時間的壓迫感。

常有人問我為什麼沒有唸音樂?第一個原因是其實我一直比較有美術天分,因此大學才會考慮設計科系,音樂的部分是我自己的興趣一直辛苦努力得來的,而實際上的情況通常若不是父母的規劃,小朋友應該不會知道要怎麼樣去念音樂的。我小時候雖然琴學得不差,父母也有考慮栽培,但是經過多方的詢問,感覺唸音樂除了辛苦之外,出路也很窄,因此還是決定讓小孩走正常的路線成長。

臺灣的音樂教育對學生做了很多訓練,除了主修副修之外,還有視唱聽寫樂理和聲學對位法,這些在外國都是上大學才開始去學的課程,國外只有極少有音樂科班,而且最早也只有從高中開始,大部分都是大學音樂系。而台灣早期則是從小學或者國中就有音樂科班,跟國外的環境很不一樣。在國外雖然沒有音樂科班,但是每個學校都有管絃樂團、管樂團、爵士樂團,在國內一般學校會有的音樂社團只有管樂團和合唱團,少數的學校有弦樂團,管絃樂團或爵士樂團需要比較深的音樂素質則沒有辦法組成。

我覺得在國外的環境是把音樂當成生活的一部分,而國內則把它當作一種特殊技能培養,因此用一種比較嚴肅的心情對待。因此在國內念音樂會有一個困境,要是沒有從一開始就進入那個體系,中間就會很難插進去,因為大家已經從小就被訓練很久,沒有受過這些訓練,必須額外花很多時間才趕得上進度。所以可能到了國中和高中有興趣想唸音樂的人,因為沒辦法短期做好這些準備,因此沒辦法考進去;而從小就唸音樂的人,如果將來長大不想念音樂的話,但是因為平常對於一般學科做的練習比較少,學科比較弱也會比較難考上一般的大學科系。因此經常變成真正想念的進不去,不想唸的又出不來的情況。

大學時期

到了大學之後,設計科系的課業很重,我的小提琴算是中斷得比較嚴重的一個時期,在趕作業或者學校戲劇演出製作的時候,可能一二個月都沒有碰琴。在當時我大概抱著以後可能不太會再認真練琴的情況,因為總是忙到一直在補眠的情況,以後也抱著要成為一位設計師的夢想。

有一位音樂系主修打擊樂大五的學長林希哲,他也不是傳統音樂科班上來的音樂系學生,我們有一些共同之處,因此偶爾會共同參與一些活動,我幫他在戲劇系演出音樂設計中,錄過一段小提琴的獨奏。在大二的時候,他帶我去參加音契合唱管絃樂團,這是一個從基督教音樂團契發展而成的樂團,因此叫音契,我在這個團裡面演奏中提琴,因為能夠拉中提琴的機會並不是很多,所以我總是把握機會在樂團演奏中提琴。我拉中提琴的能力是在高中社團培養出來的,因為小型社團總是缺乏中提琴的人,我便跑去練習,中提琴的演奏方式跟小提琴差不多,只要學會看譜,便沒有太大的問題。我在音契大約待了兩年,參加過兩次國家音樂廳的演出,後來我爭取到幫樂團設計音樂會海報的機會,當時的設計能力還不太好,演出和設計難以兼顧,因此後來我停下演出工作,專心在設計工作上面。

但是到了大三,我認識了一位在美國長大回來台灣唸書的朋友,他認為從國外的情況來看我還算是滿有天份的,而且國外的老師比較注重個人的特色,也許可以先在國內念1~2年再到國外念,或者再轉考研究所也行。因此我決定延畢一年來做考音樂系的準備。我找了音樂系的同學教視唱聽寫樂理和聲學對位法,也回到音樂教室找老師上副修需要考的鋼琴課,我當時大概一天練1~2小時鋼琴,3~4小時的小提琴。

主修的部份我打聽到了北藝大的副教授蘇正途老師,聽說他的學生程度都比較好,所以就決定要找他學琴。這半年是我花時間學習音樂最多的一段時間,因為還要練副修,所以要練鋼琴,我鋼琴大概每天練3個小時,小提琴3-4個小時,然後還要練試唱聽寫,找了音樂系理論作曲組的人補習,每個星期上2次課。不過持續地跟蘇老師上了半年課,我反而想要放棄小提琴。老師總是在上課的時候看著窗外不發一語,代表著一種不耐煩想要轉移注意力的情緒,也反應著這位學生沒有天份但不知該如何是好。於是我停止了小提琴課,也放棄了音樂系的考試。


過了好幾年之後,我當完兵在學校附近租房子,正好跟一位北藝大音樂系的學弟是室友,我跟他說起跟蘇正途老師學琴的狀況,結果他說蘇老師對於學生的要求非常的高,通常學生都沒辦法達到老師的要求,因此學生的作法都是不管老師,自己練自己的,否則應該承受不住老師的教導方式……

如果在當時我找了一位有耐心又有愛心的老師,我的人生很可能會有完全不同的結果。

待續…

我學小提琴琴的經過(下)

留言

  1. 學長好,偶然看到您的文章,原來是室絃社以前的幹部!室絃社曾經消失了一段時間,三年前由一群熱血的學長重新創立了愛樂社這個社團,是以室內樂形式為主,也在努力茁壯中,歡迎學長有空來看看我們的粉專!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