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時的心理創傷對「音感」的影響



有次在一個心理學的書裡面提到一個觀念說:每個人天生的感官都是敏銳的,但是在感官遇到創傷之後,就會封閉起來。

如果以聽覺來講,小時候如果常常聽到不想聽的聲音,最常見是父母吵架的聲音,讓幼小的心靈產生恐懼的陰影,那麼人的心理會產生自我保護機制,把不想聽見的聲音過濾掉,這樣一來對於聽見的聲音,就會減少刺激,減低對於心理的傷害,結果就是聽力變差。


聽力變差並不是指像耳聾這種聽不見聲音的狀態,而是指對於聲音的內涵辨認的的能力,比較像原本高敏感度的麥克風,現在變成低敏感度,收音品質變差,聲音從原來立體聲高採樣的音質,變成單聲道低採樣的音質。

我調查過幾個音感不好的學生,結果發現原生家庭父母吵架的情況幾乎是100%,而從這裡面還可以區分只有小時候吵,到長大還在吵(已經結婚生子的大人學生),而父母吵架時間越長的學生,聽音的辨識能力越差。

聽音的辨識力,除了音感(聲音的音高),還包括音質的特性,例如不能聽出不同琴的聲音特質差異,例如我有帶一個學生去琴行,我試拉100萬的琴和1萬的琴給他聽有什麼差別,結果他覺得1萬元的聲音比較好(無言)。

另外對於音樂的記憶分析能力也算是一種聽音的辨識力。例如我有某個音感差的學生,如果給他聽完全和諧與完全不和諧音程,對他來說就只是不同的音響效果,而不是不同的和諧程度,因此他還沒有音準的概念。

另外ㄧ點是對於音樂的記憶力或者分析力也有問題,例如有次有練一首新的曲子,我先用youtube播放整個管弦樂的音樂片段,然後我拉一次接著要練習的小提琴聲部,他會以為我在拉另一首曲子。





上面的譜例與影片,是那次上課的內容。

以上這幾種情況,都是音感不好的人會有的連帶問題。(這邊的音感是泛指各種對於聲音辨認的能力,不是單純指聽音準的能力。)

關於音準的訓練方式,之後另外找機會說明,這邊我是想提供一個可能造成音感不好的原因,當我們知道音感可能是後天造成的影響,那樣會使得我們對於音感的訓練可提出不同的對策,也希望在遇到音感不好的學生可以更有同理心來對待。

留言

熱門文章